资讯列表页

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核、形、神”

发布时间:2012-02-28   类型:通知公告  作者:

1

南山区委书记李小甘对南山区三大社会经济要素“自主创新是核,国际化是形,文化和社会建设是神”的概括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南山广大干部群众、专家学者、企业家当中引起巨大反响。

  近日,记者采访了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下称创业中心或中心)负责人,他认为,小甘书记这一概括高度凝练、极为精辟,高屋建瓴地把握住区域社会经济治理方略,深入解读了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的国际化海滨城区”这一目标,形象描绘出南山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在一线服务多年的科技工作者,他对这“三大抓手”高度认可并表示颇受启发,认为“核、形、神”在指导南山社会经济工作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指明了南山创业中心未来的工作着力点,将指导其创新和创业服务工作。

  

  “核”:汇聚资源完善服务,激发自主创新活力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南山区已初步构建了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机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接下来,创业中心将坚决贯彻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在区科技创新局的直接指导下,在建设“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先行区”目标的驱动下,进一步创新服务机制,完善创新服务平台,汇聚资源并优化配置,让创新主体之间深入合作,有效互动,全面提升南山的自主创新能力。

  1.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率。倾力为各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技术转移中心做好服务工作,以股权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区内研究机构的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移,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以及形成生产力的速度;完善创业服务,全力扶持、引导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充分释放辖区内骨干企业、核心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引进人才,整合上下游资源,使其成为高端服务和核心技术的嫁接点。

  具体措施:成立大学城技术转移中心,倒逼大学、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发挥“接触”创业沙龙的交流合作功能,引导行业创新合作等。

  2.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创新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南山区创新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集中的优势,深化技术创新主体与知识创新主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和组织他们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通过引导基金、联合投资等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产业化,形成完整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体系,拓宽从源头创新、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通道,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

  具体措施:依托南山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大学城的老师和学生与南山中小企业课题对接、项目对接、需求对接;依托南山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各大院校科研部门与企业的常态沟通机制。

  3.“招研引智”,落实孔雀计划。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园区、外国人创新创业基地、自主创新企业为载体,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以及重点创新机构落户南山。

  具体措施:创业中心每年组织境内外各两次的“招研引智”代表团,主动出击找人才、揽项目、引机构落户南山。今年3月底30人团队赴美,11月底20人团队赴西欧,团队成员包括科技企业、产业园区和服务机构负责人等。

  4.构建科技金融体系。过去几年,创业中心累计投资35个科技项目,充分发挥投资资金的培育和引导作用,培育出深信服、联赢激光、康沃电器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并通过合作投资、组建基金等方式,直接带动6.6亿元风险资金投资南山;各项科技金融计划累计撬动21.4亿元银行资金,有效实现政府资金的放大效应,为300多家中小微型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具体措施: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会同多家银行和投融资担保机构,开发更多实用的科技金融产品。依托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支持,调动社会资源构建科技金融体系,每年撬动十亿元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5.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2006年至2011年,创业中心已建设各类公共服务平台10个,在建9个,平台服务范围涵盖八大科技发展领域。紧接下来,中心将针对我区科技企业孵化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需要,通过政府引导,聚集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建新平台,同时通过“平台共享系列行动”,借助南山公共技术服务资源库和创新资源共享服务两大专业服务平台,实现更加方便、更为广泛的创新资源共享。

  具体措施:建设好线上线下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主动联系协调区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创新企业、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检测平台等,共同打造创新资源库,通过开展企业与技术平台的系列活动,从信息对接到开展合作、联合攻关,逐步形成深入、持续、紧密的合作关系。

  人才、项目、技术和资金等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聚集这些资源进行有机互动,充分碰撞、结合,方可形成自主创新的“核”。

  

  “形”:通过校区、园区、社区的融合,打造国际化的知识创新村;探索“两区”或“三区”实体及虚拟的融合方式

  1.继续推进“大孵化器”发展战略。南山区现有40多个孵化器(产业园),孵化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目前,创业中心管理的孵化器和产业园有15个,孵化面积75.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20家左右。未来五年将结合区经济发展状况及产业发展需求,全区再建20个左右专业性的产业园、加速器等,孵化器、产业园总数量达到60个以上,孵化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

  2011年,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区科技创新局的领导下,不断拓展孵化空间,积极探索旧工业区改造成科技产业园的新模式。以安乐工业区和平山村为例,拟改造面积30万平方米,已完成改造面积10万平方米,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入驻率超过50%,且进驻的企业多为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骨干企业。据统计,全部改造完毕后,产出将八到十倍于前。值得一提的是,平山旧工业区改造已成为深圳市社区经济升级转型的两个典型之一。

  具体措施:以中心长期运作的南山大孵化器联盟为平台,以建设科技孵化器和产业园为基础,以政府的扶持政策为抓手,集约化发展,服务孵化园区,不断推进旧工业区,特别是各集体股份公司的工业区升级改造,“村姑”变“模特”,是国际化“形”的基础。

  2.全力支持和配合大沙河创新走廊建设。作为深圳市“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大沙河创新走廊未来将建成创新型企业总部、研发基地和创新型人才宜聚地,成为南山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中心牢牢把握这一机遇,重点建设位于大沙河创新走廊片区的深圳市新能源创新产业园、一本电子商务产业园、硅谷大学城创业园和大学城科技创新产业园(南山云谷)。其中,硅谷大学城创业园已体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居民社区“三区融合”的形态。未来,中心以此为样本,突出三区融合的国际化建设,在建设国际知识创新村方面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具体措施:以大学城创业园为圆点,以“南山云谷”全面投入使用为新起点,推动片区服务业升级,校区与园区人才项目和创新行为的融合,率先打造“国际知识创新村”的蓝本。

  3.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三年来,中心与芬兰、瑞典、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的创新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具体的合作,推动区内数十家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人才、项目、技术的流动形成南山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先后在芬兰、南山举办国际交流合作对接达到80余场次。今年3月下旬,中心拟组织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代表和区内知识服务机构、科技孵化器管理单位的负责人一行约30人赴美国进行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具体措施:稳步推进境内外交流合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服务机构等赴境外招项目引技术和人才,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每年举办三到五次有规模、有内涵、有成效的对接会,推动企业从单纯地开拓市场向赴境外寻求更高形态的合作努力。与此同时,引导境外高端创新机构来南山落户,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自主创新的“核”一定要置于创新空间、化于创新环境之中,优越的创新空间、激越的创新环境是“核”巨大爆发力的前提;所谓国际化的“形”就是着力于大孵化器的空间构建和氛围营造,这种有实体、有底蕴的国际化才是“形”的精髓。

  

  “神”:以创业服务为抓手,积极引导、培育、塑造企业文化、创业文化乃至南山创新文化

  1.倡导积极的创业文化。中心在服务创业方面打造了两个知名品牌——深圳“接触”创业沙龙、创新南山“创业之星”大赛。沙龙成立7年来,开展投融资服务、政策解读、产品创新论坛、创业导师行动等公益活动500多次,成为无数创业者分享经验、汲取营养的家园;大赛已成功举办4届,吸引了海内外1976个项目参赛,数百位外地创业者透过大赛了解到南山独特的创业环境并在此“安营扎寨”,南山“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引起深刻共鸣。2010-2011年,共直接支持了4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

  具体措施:以深圳“接触”创业沙龙为引领者和驱动者,推动南山科技服务业的大发展,把服务机构分层分类,重点支持50家核心机构(研发服务),扶持100家高端服务机构(管理咨询),引导300家专业服务机构(中介、认证、测试等),让服务业成为南山创新的特色,孕育生产力,孕育文化。

  2.推崇“人才为本”的企业文化。基于中心服务对象为中小型的科技创业企业的现实,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中心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开展科技情缘和科技精英周末联谊舞会,搭建青年男女交流的平台;成立了基地党支部,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打造科技人才生活服务基地,在目前管理和服务的南山小区基础上,推动大园工业园100多套旧公寓改造升级,服务企业的中高端人才,让南山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所在。

  具体措施:整合现有各类品牌活动,明确定位、贴近园区,以基础性科技服务活动推动企业文化的涵养培育;政府服务的核心是宜居宜业,企业文化的落脚点也是宜居宜业,所以坚持对企业员工靠前服务,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才能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力,企业灵魂也就植根于此。

  3.开展理论研究及学术交流。中心非常注重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并以理论来指导实践。目前已编(译)撰著作3本,发表论文30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论文2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6篇,开展研究课题18项。在学术交流方面,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将学术论坛,特别是经济和产业论坛引入园区,让学术交流在科技园区成为常态化的存在。

  具体措施:以科技服务体系为抓手,引导企业参加境外学术交流,同时鼓励企业或学术机构在南山举办国际性的产业前沿学术会议或论坛,在有条件的园区固化一些相关活动。

  自主创新的“核”,静态时呈现一定的“形”,其爆发力取决于点火装置,那就是“神”,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产生巨大的“核”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