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列表页

广东经济转型 傍上科技大款

发布时间:2011-09-19   类型:新闻快讯  作者:

过去几年,广东采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过去的3年里,科技这个词语对于广东经济转型的含金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过去30年来,广东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高投入拉动,是靠拚资金、拚劳力、拚资源的代价换来的。而根据测算,广东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再翻两番的目标,按照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至少要消耗10多倍的投资、4亿多吨的标煤,使用相当于深圳、珠海、东莞三市6,000多平方公里面积总和的土地。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难以为继。从2008年起,广东力推的产业“双转移”战略,傍上科技大款,提升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国际先进产业的输入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加快实现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也为中国其他区域经济的转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本。

  2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过一句举世皆知的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针对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广东过去30年改革开放主要是“傍资金大款”,今后30年必须靠“傍科技大款”。彰显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提出要经济转型的广东来说,可谓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过去几年间,广东通过面向全球引进高端人才,采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各专业镇延伸传统支柱产业链,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科学推动产业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走出了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子。这种“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没有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品牌的“三来一补”加工型生产方式,在国际产业链条上,永远都只能处在最低端的地位。

  面对如此现状,某项先进技术的应用或引进,只能帮助个别企业或一个行业取得升级,却无法实现所有行业的全面革新。要使整个广东的经济增长方式取得质的转变,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的话来说,就是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科学的对策」来实现。

  李兴华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表示,广东省为探索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路径,从2007年开始实行产业技术路线图。重点关注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关注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并系统地提出了产业技术路线图,对产业技术关键点进行系统甄别凝练,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系统的科技攻关部署,大大提高了科技项目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摆脱了以往科技项目之间、技术成果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无法迅速集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窘境。

  根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广东共组织开展了工业领域产业技术路线图32项,既有传统产业如食品安全、陶瓷产业、铝产业、纺织产业、中医药产业等;也有新兴产业如半导体LED照明产业、卫星导航产业等。当前,2010年立项的11个产业技术路线图正在制定中。

  与此同时,广东科技部门又探索运用科学方法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计划,并全国首创了“广东现代服务业交易中心”和“产业生态地理信息系统”。简言之,“广东现代服务业交易中心”以服务为产品,实现了公司化运作,满足企业的各方面现代服务业需求;“产业生态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记录企业出生、生长、死亡全过程,再运用科学统计计算展示出区域生态环境,为企业提供发展良方。

  我们从全局通盘考虑,把促进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方法放在了第一位,从而抓住了整个问题的“牛鼻子”。李兴华说,正是引文抓住了如何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牛鼻子”,广东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创新人才队伍、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广东GDP 科技贡献2/3

  李兴华所言非虚。作为广东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专业镇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科技力量,现在每年为广东贡献2/3的GDP。

  据介绍,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广东专业镇集群经济,是广东省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每年为广东贡献近三分之一GDP。然而,专业镇大多“先天不足”,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起点低,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全球价值链末端。要改变落后局面必须依靠科技提升专业镇生产技术水平。

  在“一镇一策”行动计划以及学研合作等的带动下,广东科技部门建立技术创新中心,运用三部两院一省的科技优势提高产业水平。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专业镇达到309个,GDP总量超1.2万亿,占全省28%。

  此外,高附加值的开发区产值约也占广东全省GDP的1/3。在广东已经建立2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9个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科技部门对高新区施行分类指导的策略,每年花费2亿元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引进人才与企业,对重大项目突破攻关。

  据数据显示,2010年,9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2631亿元,同比增长了33.9%,高于全省工业增速16.3个百分点。广东高新区以其0.13%的占地面积,创造了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奇迹。在采访中,李兴华不禁感叹,广东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在广东全省发展大局中实现了从“配角”到“主力军”、从“演员”到“执行导演”的重大转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